脑出血患者血压颅内压血糖控制在多少最

脑出血的防治策略。

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intracerebralhemorrhage,SICH)在我国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严重危害了居民的身心健康,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患人数已经超过万,而脑出血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左右。

在卒中患者中,脑出血患者的致残、致死率明显高于脑梗塞患者,脑出血患者其1个月死亡率高达35~52%,幸存的患者在发病6个月仍有80%的人遗留残疾,影响生活自理。

对脑出血危险因素进行预防、规范脑出血的诊疗,有利于降低脑出血的发病率、致死率及致残率。

一、脑出血

病因及危险因素、预防

脑出血的病因

脑出血的病因以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

此外,吸烟、饮酒、高热量饮食、情绪变化等也与脑出血的发病相关。脑出血患者在发生卒中后1年内的复发风险,大约在1.3%到7.4%之间。

因此,应针对相应病因进行相关检查,同时避免诱因做好预防。

脑出血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患者发生脑出血后,临床医生应注意:

患者的起病特征及基础疾病。

要留意患者的脑出血的发生时间,因为在脑出血6小时以内存在较高的血肿扩大的风险,应予以警惕。

了解患者是突然起病还是缓慢起病、是否有外伤史有利于判断患者是否是其他疾病所致出血。

对于年青患者的脑出血,尤其是没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要特别注意完善血管及血液系统相关检查。

此外,要注意患者有无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史、糖尿病史、吸烟及饮酒史、药物史(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或其它抗凝药物,包括药物服用的时间以及剂量等等)、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其它诱发出血的内科疾病(如血液病、肝病等),有无毒品等精神类药物史等。

二、脑出血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出血的最重要方法,主要包括:头部CT、MRI和脑血管造影等。

头部CT平扫:CT平扫是诊断脑出血首选的影像学方法。急诊CT平扫上表现出来的混杂密度、岛征、黑洞征、旋涡征、液平等与早期血肿扩大密切相关,CT图像上遇到这些影像学特征应警惕患者具有高血肿扩大的风险,应注意做好防范。

CTA血管成像在排除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其ct图像上如果发现点征也高度提示患者存在较高的血肿扩大的风险。

脑出血后脑灌注常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及颅内压变化而出现低灌注,因此CTP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脑出血后脑组织的血供变化、了解血肿周边血流灌注情况,警惕因过度降颅内压引起的脑灌注不足。

DSA是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能够发现微出血、辅助脑出血的诊断。对于怀疑脑淀粉样变性的患者可考虑行SWI检查,为诊断提供更多的证据。

弥散张量纤维成像(DTI)可用于术前评估及术中神经功能导航以保护功能脑组织。

三、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变化迅速,在发病后必须持续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定期复查头部CT或MRI,医院可予以颅内压监测。

临床医师应密切注意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及时发现病情恶化,对怀疑有病情加重的患者在稳定生命体征的情况下应立即复查头部CT,针对颅内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脑出血治疗主要包括:

稳定血压、预防血肿扩大;

根据病情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甚至脑疝形成;

手术清除血肿;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如颅内压、水电解质、炎症、血糖、体温等;

防治并发症如呼吸道及消化道的管理及护理、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血压管理

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病因,脑出血患者大多伴有血压的异常升高。急性期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升高、血压变异性与脑出血血肿扩大、血肿体积及不良预后直接相关,因此脑出血后稳定血压或降压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治疗靶点。目前降压治疗是唯一有明确证据支持、能有效预防血肿扩大的治疗方式。

国际上ATACH、ATACH-Ⅱ、INTERACT、INTERACT-Ⅱ都是关于脑出血急性期降压试验的研究,为脑出血患者早期降压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ATACH、INTERACT、INTERACT-Ⅱ研究发现将急性期的脑出血患者的收缩压稳定在mmHg以下能有效降低血肿扩大的风险,然而3个月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没有明显差异。对预后的序贯分析结果表明积极降压治疗降低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可改善功能预后。

近期发表的ATACH-Ⅱ研究发现强化降压不能改善患者预后,反而有增加肾脏损害的风险。因此,目前强化降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需进一步进行研究和验证。

临床上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对于收缩压mmHg的脑出血患者,可使用静脉降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参考降压目标值为/90mmHg左右。急性期强化降压(降压到mmHg)很可能是安全的,但其有效性仍然需要进一步验证。

颅内压增高的管理

有研究表明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高变异性与其不良预后相关,将脑出血患者早期的颅内压控制在合适的水平,可以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重症患者的颅内压和脑灌注压进行监测。

若患者CT影像上可见明显的血肿占位效应或具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或实测颅内压22mmHg以上,应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用量及频率应个体化;同时注意应监测患者的内环境:血象、肾功能、电解质、血容量及出入量等。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颅内压监测的指导下进行脱水治疗。

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监测理论上是必要的,但往往受限于条件而不能进行。脑出血后的颅内压相关研究十分有限,脑出血后的颅内压变化曲线尚不明确,因此脑出血后的颅内压管理原则仍是空白。也许可以借鉴脑外伤后的颅内压管理的经验,在GCS评分3-8分的患者中放置ICP监测装置,并维持ICP22mmHg和CPP为60-70mmHg,也许能带来获益。

脑出血后血糖管理

脑出血的血糖水平与预后相关。入院时的血糖异常升高或降低往往提示脑出血患者的死亡和转归不良风险增高。因此,应密切监测血糖,控制血糖值在7.7~10.0mmol/L的范围内,避免血糖过高和过低。

神经保护剂

脑出血后是否使用神经保护剂目前尚无定论。神经保护剂在动物模型上发现有改善预后的能力,但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他汀在基础研究中发现有潜在的脑保护作用,硬膜下出血的相关观察性研究发现他汀治疗硬膜下出血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

既往研究发现甲磺酸去铁胺在动物模型里能够减轻脑出血后灶周的脑水肿,但临床随机对照研究(i-DEF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甲磺酸去铁胺在脑出血患者中应用是安全的,但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

脑出血后继发癫痫的管理

脑出血后合并癫痫发作不在少数,在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癫痫发作的发生率约为16%,其中脑叶出血是最容易并发癫痫发作的出血类型。目前国际上对是否需要常规应用药物预防癫痫尚无定论,对于有临床痫性发作、脑电图提示癫痫样放电的脑出血患者应予以抗癫痫药物治疗。脑出血合并癫痫发作的预防及治疗未来亟待多中心的RCT研究。

脑出血后其他并发症的管理

脑出血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呼吸道及消化道并发症、血栓形成、心血管事件等,如坠积性肺炎、呼吸衰竭/窘迫、消化道出血、深静脉及肺动脉血栓、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等,其余常见内科并发症为急性肾损伤、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和尿路感染等。

因此,应加强呼吸道及消化道的管理,对有意识障碍的脑出血患者应按照“重锤猛击、降阶梯”的原则抗感染治疗,同时监测心电图、心肌酶谱、肾功能、电解质、血管彩超等,以便尽早确诊,及时治疗。

脑出血外科治疗

目前,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最重要的研究是STICH系列研究。STICH-Ⅰ研究认为早期(发病72h内)实施手术治疗不能改善幕上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亚组分析提示对于皮层脑出血(距离脑表面1cm以内)患者可能从手术中获益。针对该亚组分析的结果,随后开展了STICH-II研究。

STICH-Ⅱ研究纳入的均为脑皮层出血的患者,研究发现对发病12h内的患者进行开颅手术治疗不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但不能改善患者预后。

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越来越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ncmdc.com/wazz/15764.html

 


当前时间: